2009年5月,网友“我和草原约定”在县政府网站市民心声栏目里发布“关于组建宿松义工的倡议书”,得到网友天一生水、一点颜色、秋水宜人等人的积极响应。该贴点击率接近万人次,一度成为县政府网站的热帖。在团县委、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,2009年8月,爱心网友顺利完成了宿松义工协会的登记注册手续,成为宿松县首个民间公益爱心组织。从此,小小的县城多了一份温情。该组织通过QQ群联络,从最初报名的14人,发展到今天群内成员500多人,其中完成登记注册的义工近300人。4年来,宿松义工组织活动近200次,志愿服务达7000多个工时。
这群平凡普通的人,正温暖着这座小县城。对县福利院孤童、各乡镇福利院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等社会弱势群体来说,义工更使他们的生活倍感温暖和明亮。
2014年元月14日,宿松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获得了他们新的快乐。宿松义工的叔叔阿姨们送来了棉鞋、保温瓶和饼干等物品。听说宿松义工协会将要把特教学校作为爱心活动实践基地,组建快乐童心文化志愿服务队,把特教学校作为一个爱心公益项目长期坚持下来,孩子们更加期待。在特教学校里,宿松义工用满满的爱心让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孩子们,深深体会到社会大家庭最温暖最贴心的爱。
有人说,一个城市的文明并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大厦,而在于它有多少义工。随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爱心人士的不断加入,宿松义工也逐渐成为皖西南边陲小县的文明标识,义工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给文明添彩增色。县城文明创建活动中,身着红马甲的义工穿梭于大街小巷,铲除牛皮鲜、清扫垃圾,成为小小县城的一抹红;手持交通志愿者小旗的义工们站立在红绿灯下、十字路口,成为小小县城的一面旗。县城市执法局领导曾这样评价:宿松义工成为县城文明创建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,做了很多政府想做的事情……
4年前,政府网站书记信箱中一封“我要读书”的求助信,在宿松义工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。12名义工连夜通过网络联系,决定抱团救助这位叫唐龙的小学生,并立下“只要他不放弃自己,宿松义工就不会放弃他”的铮铮誓言。3年前,同样是书记信箱中、一封由宿松义工写的“请救一把这位寒门女生”的求助书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面对因交不起学费而无书可读,每顿饭都要靠同学接济的小叶青来说,做梦也没有想到,是宿松义工的叔叔阿姨们帮助她交清了学费,付清了生活费,而且协助解决了她的家庭享受国家低保。从救助小唐龙开始,就读初中的汪留向、孙淑娟等一批同学和后来考入大学的姚琳、张水兵等同学,近200名面临辍学的贫困生得到过宿松义工的帮助,他们的命运也因此悄然改变。“携手种子酒,寒冬送棉衣”,这是宿松义工为千岭中小101位贫困学生开展的募捐活动;“捐一本书,献一份爱”,这是宿松义工向山区偏远学校开展的捐书活动……宿松义工用各种方式关注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,为他们送去无私的关怀和温暖。
“玉树雄起,青海挺住”,这是宿松义工开展的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募捐活动;“宿松人民与雅安地震灾区人民心连心”,这是宿松义工开展的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募捐活动; “捐一分钱,献一份爱”,这是宿松义工定向为两名白血病患者募捐活动。此外宿松义工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向特困家庭送温暖活动,帮助这些家庭缓解了经济和生活压力。难以忘记,当因病卧床多年、每天午餐靠吃不足1元钱方便面度命的九姑乡新安村“包大娘”,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宿松义工送来的新鲜猪肉、腌制的鸭腿和沉甸甸的色拉油时,激动得泪流满脸,令当场义工无不动容。随行的村干部说,义工虽然无法医治大娘的病,但他们用温情抚慰了大娘的心,展示了人间的真爱!
关注弱势群体是宿松义工奉献给这个小小县城的大爱。宿松县各乡镇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不会忘记,是宿松义工送来棉衣棉被棉鞋,让他们的冬天不再寒冷;是宿松义工帮他们打扫卫生、清洗衣物、动手给他们包饺子;是宿松义工给他们送来了轮椅和洗衣机、电视机等。几年来,每条乡镇的路上都留有宿松义工的足迹,每个敬老院都播有宿松义工的爱心。自宿松义工创建以来,他们千方百计组织了数十万元的资金和物品,对全县乡镇敬老院进行了逐一慰问,实现了关爱活动的全覆盖。人们也不会忘记:义工“党校宾馆”曾一次性向敬老院捐赠200多床棉絮和床单、150多条毛毯,“宿松打工妹”曾一次性向孤寡老人捐赠70多件毛衣,南方家私和志鸿家电赠送了洗衣机……点点滴滴的善举,不一而足。“一月一访福利院”,曾经是宿松义工众多特色服务项目中的一个。2010年起,宿松义工曾每月组织人员对县福利院孤童进行慰问。义工帮福利院打扫卫生,帮孩子清洗衣物,陪孩子交流游戏,给孩子买礼物,有时还组织文艺表演活动,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。先后参加县福利院慰问的义工达到数百人次,服务工时近千小时。义工园长妈妈表示,“我们就是要让这些失爱的孩子有爱,让这些孤童不孤!”给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关爱,是宿松义工奉献给这个小小县城的温暖。
宿松义工,一座小小县城的名片;宿松义工,一座小小县城的温暖符号。(草原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