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宿松,蝉鸣渐起,暑意渐浓。在龙井社区红色驿站里,一场属于留守儿童和教职工子女的“七彩假期”正悄然绽放。阜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“三下乡”希望田野队的志愿者们带着热情与创意,将知识、欢乐与温暖编织进每个工作日的时光里,让这个夏天变得格外有意义。
课堂里的奇妙世界:知识在游戏中生长
英语课上,从来没有枯燥的背诵。周一的“颜色单词大作战”中,志愿者们搬出了五彩缤纷的大转盘——当指针定格在“blue”,孩子们就举起蓝色蜡笔齐声呼喊;转到“green”,整个教室仿佛变成了绿色的小森林。一个个鲜活的颜色单词,在转盘的转动和孩子们的笑声中深深扎根。
周三的“水果单词萝卜蹲”更是把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。“Apple蹲,Apple蹲,Apple蹲完Banana蹲!”孩子们化身一个个可爱的水果,随着指令快速反应,在蹦蹦跳跳中记住了“apple”“banana”“orange”的发音。有个腼腆的小男孩一开始总说错,在志愿者的鼓励和小伙伴的带动下,后来每次都能第一个接上,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。
而陶瓷课上的“双关小秘密”让孩子们啧啧称奇。志愿者们拿出彩泥,先教大家捏出小碗、小花瓶,再悄悄揭秘:“大家知道吗?我们手里的‘陶瓷’是‘china’,而我们伟大的祖国‘中国’也是‘China’哦!”孩子们一边用彩泥塑造着自己的“陶瓷作品”,一边念叨着“China=中国,china=陶瓷”,小小的脑袋里,国家的概念与文化的种子一起萌芽。
五育并举润心田:在体验中收获成长
美育课上,孩子们的想象力肆意飞扬。剪纸课上,红纸在小手中变成了窗花、小动物;绘画课上,端午的龙舟、粽子跃然纸上,有个孩子还在画里加了一颗星星,说“要送给屈原爷爷”;彩泥课上,五颜六色的泥巴被捏成冰淇淋、小恐龙,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。音乐课上,志愿者教唱的《歌声与微笑》,成了驿站里最动听的背景音。
德育课则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流淌。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宣讲课上,志愿者们用动画短片和小故事,讲述邓稼先、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奉献故事。当讲到“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”,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崇敬,纷纷举手提问:“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呀?”“我们现在也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吗?”在“祖国旗帜课”上,孩子们亲手绘制五星红旗,看着自己笔下鲜艳的红色和明亮的五角星,稚嫩的脸上写满了骄傲。
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科普课上更是充满仪式感。志愿者们先讲了屈原的故事,再教大家包粽子的习俗,最后让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端午。有的画了一家人围坐包粽子的场景,有的画了龙舟竞渡的热闹画面,还有的在画纸上写下“端午安康”,一笔一划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。
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:作业辅导里的暖心瞬间
每天两个小时的作业辅导时间,是志愿者与孩子们最亲近的时刻。红色驿站的书桌前,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志愿者俯身为孩子讲解数学题,用画图的方式帮他理清思路;有孩子拼音总读错,志愿者就一字一句地陪他练习,直到他能流利地读出一整段课文;遇到作文不会写的孩子,志愿者会先和他聊聊天,从他喜欢的游戏、看过的动画片入手,引导他把想法写成文字。
有个上三年级的小女孩,刚开始总把“b”和“d”弄混,每次写作业都急得哭鼻子。志愿者发现后,特意做了两个卡通卡片,告诉她:“你看,‘b’像小勺子,‘d’像小椅子,记住它们的样子就不会错啦!”几天后,小女孩拿着作业本跑过来,骄傲地说:“老师你看,我全写对啦!”那亮晶晶的眼睛里,满是喜悦与信赖。
未完待续的夏日约定
第一周的活动已经画上句点,但“七彩假期”还在继续。阜阳师范大学希望田野队的志愿者们说,他们希望这个夏天不仅能帮孩子们解决作业难题,更能让他们在特色课程中找到兴趣、收获成长,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更多有趣的课程还在酝酿:有“动物世界英语角”,有“红色故事小剧场”,还有“环保手工创意课”……在团宿松县委的支持下,在龙井社区红色驿站这个温暖的空间里,希望田野队的志愿者们将继续用爱心与责任,为孩子们的假期添上更多绚丽的色彩,让这个夏天成为他们童年里一段难忘的记忆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